中國四大發明---指南針
相信大家都知道指南針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,但指南針的由來,又有多少人知道?
相傳西元前2700年中國的軒轅黃帝發明了指南針。黃帝用指南針,在大霧中辨別方向,打敗了蚩尤。根據史書記載,中國人早在戰國時代已使用指南針。西元前3世紀的《韓非子》中說,戰國時代已有人用“司南”(指南針)。宋代沈括《夢溪筆談》對此記載更詳。1090年,中國和阿拉伯航海家開始在船上裝設了指南針。作導航工具。歐洲在11世紀左右,才用浮在水上的磁鍼製成指南針。1250年左右,在地中海地區指南針的磁制已裝在有度的卡片上面,並以中央旋軸保持平衡。
最早出現的指南針叫司南,戰國時已普遍使用。它是利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,樣子像一隻勺,重心位於底部正中,底盤光滑,四周刻二十四個方向,使用時把長勺放在底盤上,用手輕撥,使它轉動,停下後長柄就指向南方。《鬼谷子‧謀篇》裡談到鄭國到遠處去採玉,就帶了司南以免迷失方向。另外,指南車的發明亦早一步把這種儀器提升至更高的境界。
但是,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的司南,品質較劣,磁性較弱。到了宋代,人們發明了人工磁化方法,製造了指南魚和指南針,而指南針更為簡便,更具實用價值。它是以天然磁石摩擦鋼針製成,在地磁作用下保持指南性能,把它裝置在方位盤上,就稱為羅盤。這是指南針發展史上的一大飛躍。
現在,指南針已是常見的定位儀器,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幫助很大。
資料來源︰
http://hk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7006110604904
中國文化博客網
2013年8月31日 星期六
中國文化---傳統美食,東坡肉的由來
東坡肉,又稱紅燒肉,用五花肉炖制而成。一般是一塊約二寸許的方正形五花肉,一半為肥肉,一半為瘦肉,入口肥而不膩,帶有酒香,十分美味。是杭州的一道名菜,相傳是由宋代詩人蘇東坡發明的。
蘇軾,字子瞻,號東坡居士,他不僅是著名的文學家,還是一位精於烹飪的美食家。
相傳蘇東坡在杭州做刺史的時候,用心治理西湖,四周的田地不怕澇也不愁旱了。不但風調雨順,杭州四鄉的莊稼得了個大豐收。老百姓為了感謝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好處,過年時候,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。
蘇東坡為犒勞民工,吩咐家人將百姓饋贈的豬肉,按照他總結的經驗「慢著火少著水,火候足時他自美」,烹製成佳肴,與酒一起分送給民工,家人誤將酒肉一起燒,結果肉味特別香醇可口。然後他再按治理西湖的民工花名冊,每家一塊,將肉分送給他們過年。
太平的年頭,家家戶戶過得好快活,加上蘇東坡差人送肉來,大家更是高興,人人都有誇蘇東坡是個賢明的父母官,傳頌東坡的為人,又將此獨特風味的塊肉命以東坡肉。
就這樣,“東坡肉”也一代一代地傳下來,直到今天,還是杭州的一道名菜。
資料來源︰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4%B8%9C%E5%9D%A1%E8%82%89
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b5/4/12/7/n740529.htm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4%B8%9C%E5%9D%A1%E8%82%89
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b5/4/12/7/n740529.htm
中國文化---傳統節慶,重陽節的由來
重陽節,農曆九月初九,二九相重,稱為「重九」。漢中葉以後的道家陰陽觀,有六陰九陽。九是陽數,固重九亦叫「重陽」。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,所以重陽節又稱「登高節」。還有重九節、茱萸、菊花節等說法。由於九月初九「九九」諧音是「久久」,有長久之意,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。重陽節與除、清、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裏祭祖的四大節慶。
有一個關於重陽節的傳說:東漢時,汝南縣裡有一個叫桓景的人,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,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,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,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。桓景早起晚睡,披星戴月,勤學苦練。一日,費長房說:「九月九日,瘟魔又要來,你可以回去除害。」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,菊花酒一瓶,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。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,九月九那天,他領著妻子兒女、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。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,瘟魔則不敢近身。又把菊花酒倒出來,每人喝了一口,避免染瘟疫。他和瘟魔搏鬥,最後殺死了瘟魔。 汝河兩岸的百姓,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、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。從那時起,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,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。
重陽節的應節食品是重陽花糕。因為「糕」與「高」同音,重陽登高、吃糕,別有一種希望「百事皆高」的含義。傳說明朝的狀元康海是陝西武功人。 怹參加八月中的鄉試後,臥病長安,八月下旨放榜後,報喜的報子兼程將此喜訊送到武功,但此時康海尚未抵家。家俚沒人打發賞錢,報子就不肯走,一定要等到康海回來。等康海病好回家時,已經是重陽節了。這時他才打發報子,給了他賞錢,並蒸了一鍋糕給他回程作乾糧。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給左鄰右舍。因為這糕是用來慶祝康海中狀元,所以後來有子弟上學的人家,也在重陽節蒸糕分發,討一個好兆頭。重陽節吃糕的習俗就這樣傳開來了。
資料來源︰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9%87%8D%E9%98%B3
中國文化---傳統節慶,端午節的由來
端午節裏,流傳著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,據說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的忠臣,卻被奸臣陷害,報國無門,只能暗自憂心後,在農曆五月五日這天,投江自盡。人民都紛紛划船去拯救他,這就是端午節划龍舟的起源。人民又有感於他的忠誠國,恐怕他被大魚吃了,就用竹筒裝了糯米,做成粽子,拋入江裏,希望魚兒只吃粽子,不吃屈原,後來改用竹葉包粽子,在端午時吃用,以為紀念屈原。
也有另一種傳說,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伍子胥的。
伍子胥是春秋時候楚國人,楚平王殺了他的父親,他憤怒地投奔吳國,幫助吳王闔閭完成霸業,並且攻陷楚國,把楚平王的屍體從墳墓裏挖出來,鞭打了三百下,以報殺父之仇。
吳王闔閭死後,他的兒子夫差十分專橫,根本不聽伍子
胥「聯齊抗越」的正確主張,反而聽信太宰伯嚭的讒言,賜劍令他自盡,還把他的屍體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扔到錢塘江中。據說伍子胥死後成為「波神」,江浙一帶的百姓每逢五日初五,都要舉行各種傑祀伍子胥的活動。這個祭祀活動就是後來端午節種種風俗的起源。
資料來源︰ 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7%AB%AF%E5%8D%88%E8%8A%82
胥「聯齊抗越」的正確主張,反而聽信太宰伯嚭的讒言,賜劍令他自盡,還把他的屍體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扔到錢塘江中。據說伍子胥死後成為「波神」,江浙一帶的百姓每逢五日初五,都要舉行各種傑祀伍子胥的活動。這個祭祀活動就是後來端午節種種風俗的起源。
資料來源︰ 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7%AB%AF%E5%8D%88%E8%8A%82
中國文化---傳統節慶,七夕的由來
七夕,又稱乞巧節,大家對七夕應該亦絕不陌生,因為來自一段‘情’話故事——牛郎與織女。
相傳一天,牛郎被嫂子叫去帶十隻牛回家,但嫂子只給他九隻牛,不然就無家可歸,看到此處便知嫂子是有心刁難牛郎的。可幸運的是牛郎在沮喪中受到高人指點,把一隻生了病的老黃牛帶回家,怎料那隻竟是被打下凡間的金牛星。
帶老黃牛回家的不久後,天上的諸仙女下凡遊玩,這時老黃牛指點牛郎到眾仙女洗澡遊玩的地方,並帶走了其中一女的衣服,那便是織女。兩日從此相識,墮入愛河,更誕下龍鳳胎。
可惜的是仙、凡相識,觸犯天條,織女被狠狠地帶回天界。此時老黃牛又展其用處,與牛郎說道:使其死後牛皮為鞋,可騰雲駕霧。坎坷又現,眼見快將相聚,王母娘娘卻使其髮簪,化為銀河,阻牛郎之去路。眼看兩人相望,卻不能相遇,‘悲極生喜’:感動了天上喜鵲,以搭成鵲橋,兩人相遇,更動容了娘娘,便命每年的農曆七月七日為相會之日。此女悲喜交集故事,便是七夕之源。
古代每逢七夕民間女子向織女乞求智巧,除去笨拙,而大多參與人數為女子,更稱女兒節。七夕當日大家都會拜雙星(牛郎星、織女星)等乞巧活動。
到現今,七夕被當是中國情人節,沒有乞巧活動,只有滿街的‘牛郎織女’,七夕原意漸漸式微。
資料來源︰ 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4%B8%83%E5%A4%95
資料來源︰ 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4%B8%83%E5%A4%95
中國文化---傳統節慶,中秋節的由來
中秋節,是東亞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,起源於中國,為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。
按照中國的農曆,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,古時稱為仲秋,因此民間稱為中秋,又稱秋夕、八月節、八月半、月夕、月節,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,象徵團圓,又稱為團圓節。
唐朝以後,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。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,得到了霓裳羽衣曲,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。一般認為,中秋節開始盛行於宋朝。元末朱元璋起兵時以月餅秘密傳遞「八月十五日殺韃子(即蒙古人)」訊息,洪武元年(1368年)朱元璋將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。明清時期,中秋節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大傳統節日。《正德江寧縣誌》載,中秋夜,南京人必賞月,合家賞月稱為「慶團圓」,團坐聚飲稱為「圓月」,出遊待市稱為「走月」。
嫦娥奔月是中秋最廣為人知的傳說,相傳在遠古時代有十個太陽,萬物衰敗,英雄后羿射九日,拯救蒼生。后羿因功從王母娘娘手中求得一包不死仙藥,服用後能成仙並長生不老。但后羿不舍妻子嫦娥,將仙藥留給嫦娥保存。有一天,趁后羿不在,后羿心術不正的弟子——蓬蒙,威逼嫦娥交出仙藥,危急之時嫦娥一口吞下仙藥,立時成仙,飄離地面、衝出窗口、飛天而去。由於嫦娥牽掛丈夫,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,永駐廣寒宮。后羿歸來得知後拚命朝月亮追去,當夜月亮格外皎潔明亮,還隱約能見到嫦娥的身影。可是他追三步,月亮退三步,他退三步,月亮進三步,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。自此夫妻永隔,只能對月望影長相思。百姓們得知嫦娥奔月成仙後,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,向嫦娥祈求平安吉祥,由此便逐漸形成了中秋節拜月的風俗。
俗話說:「八月十五月正圓,中秋月餅香又甜」。月餅一詞,源於南宋吳自牧的《夢梁錄》,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。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,寓意家人團圓,寄託思念。同時,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禮物。
賞月亦是中秋節的傳統活動之一,《禮記》早有記載「秋暮夕月」,意為拜祭月神,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,設香案。至唐宋時期,賞月之風更盛,關於中秋的詩詞也層出不窮,如辛棄疾的《木蘭花慢 中秋》、蘇軾的《水調歌頭》等。《東京夢華錄》更有記載:「中秋夜,貴家結飾台榭,民間爭占酒樓玩月」。
所謂人月兩團圓,每年中秋,親人都會聚首一堂,賞月、吃月餅、掛燈籠,慶賀中秋同時,亦是珍惜家人能聚首的機會。
資料來源︰ 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4%B8%AD%E7%A7%8B%E8%8A%82
資料來源︰ 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4%B8%AD%E7%A7%8B%E8%8A%82
訂閱:
文章 (Atom)